采矿效率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工程舰的配置,还需要合理搭配战舰以保障资源采集的安全性。采矿舰队需要兼顾防御与运输能力,同时优化编队结构以减少往返时间损耗。战舰的站位、类型选择以及功能模块的强化都会直接影响采矿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出速度。
采矿舰队的基础配置应以工程舰为核心,搭配具备仓储能力的运输舰。工程舰的等级决定了采矿速度的上限,而运输舰的仓储容量则显著影响单次采集的运输效率。战舰编组时需注意工程舰与运输舰的比例,避免因仓储不足导致频繁往返。工程舰的技术值应优先强化采矿速度和仓储模块,以最大化单次作业的收益。
防御型战舰的加入是保障采矿安全的关键。由于采矿过程中舰队无法主动防御,建议在编组中配置一定数量的防空型护卫舰或驱逐舰,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方舰载机骚扰。防御舰的站位应置于前排,利用其护甲和闪避属性吸收伤害,同时中后排可部署区域防空型舰船,形成多层次防护体系。需注意避免过度堆砌防御舰而挤占运输舰的编组空间。
采矿平台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提升效率。当基地达到相应等级后,建造采矿平台可使覆盖范围内的工程舰获得采集速度加成。平台选址应优先覆盖高等级资源带,并确保与基地的路径最短化以减少移动耗时。高级采矿平台还能实现资源直存功能,彻底消除运输环节的时间损耗,但需配合足够强大的防御舰队以应对平台周边的潜在威胁。
舰队的移动速度优化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由于舰队整体速度取决于最慢的舰船,建议在非战斗状态下移除重型战舰,或通过引擎系统强化提升巡航速度。计划圈的摆放技巧也能缩短曲率航行与常规航行的转换距离,建议将资源点中心置于计划圈边缘,使工程舰能最大限度保持高速移动状态。这种细节调整对长期采矿的累积效率提升显著。
最后采矿舰队的搭配并非固定模板,需根据实际拥有的舰船蓝图和战场环境动态调整。核心思路在于平衡采集、运输、防御三大功能模块的配比,并通过技术值强化和站位优化释放最大效能。定期检查舰船损耗情况并及时维修,也是维持稳定产出的重要环节。